姓:  名:
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名人 >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叶企孙与地雷战背后的故事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叶企孙与地雷战背后的故事

2016-05-12 17:37:17 来源:随便吧趣名网 责任编辑:趣名网

叶企荪(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也作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男,汉族,江苏省上海县人,中国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接下来趣名网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叶企孙与地雷战背后的故事

叶企孙.jpg

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叶企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

迁校时,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留下来,全面负责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抢运工作。

叶企孙,哈佛大学博士,上世纪20年代,他在测定普朗克常数这一实验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上,获得当时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归国后,他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并长期掌舵。

当时,还有一位叫熊大缜的学生,担任叶教授的助手,协助资料和仪器的保护工作。

熊大缜出身名门望族,是叶企孙的得意门生,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同年秋,因品学兼优而留校当助教,曾自行拍摄出中国第一张红外照片,是一位物理天才。当时他已经考取了赴德国留学名额,正准备在出国前与恋人完婚时,“七七事变”爆发了。他毅然推迟婚礼和出国日期,留下来协助叶教授做清华大学的善后工作。

叶企孙和熊大缜的抢运工作还未完成,日军已占领清华园。他们被迫转移到天津,建立起临时办事处,帮助安排一部分师生员工和家属南下去昆明。

迁校的后期工作完成后,叶企孙师生俩正准备赴昆明,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们的计划。

1937年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建成,根据地处于日寇的包围之中,物资匮乏,急需大量武器弹药和药品。

中共地下党通过曲折的关系找到了熊大缜,介绍了冀中根据地的情况。熊大缜考虑之后,告诉老师,不去昆明了,到冀中根据地参加抗日。叶企孙非常支持他的决定。

1938年3月,熊大缜到达根据地,先是在军区修械所当技术员,后调任印刷所所长。他突出的才干和能力,深得吕正操司令员赏识,不久即被任命为军区供给部部长。熊大缜随即开始筹建技术研究社,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等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炸毁北平到沧州、北平到石家庄的铁路,以切断日军的大动脉。同时,他还研制短波通讯工具。

要完成这些研究工作,需要一批技术人员。1938年5月,熊大缜派人去天津找到叶企孙教授,提出对各种化学、金属以及军需材料的需求。叶企孙教授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购买了制备雷管所需的化学原料铜壳、铂丝和控制爆炸用的电动起爆器等各种材料,并冒着极大危险帮忙把这些军需材料运进冀中抗日根据地。他还为熊大缜介绍了十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为技术研究社的主要研制人才。

在叶企孙的大力支援下,熊大缜和技术人员们研制出氯酸钾炸药、雷汞雷管、电动引发雷管和地雷。1938年9月,技术研究社几位技术员和几位战士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地雷,成功炸翻了日寇的火车车头。

其后,叶企孙又动员一批清华的爱国师生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大量技术力量。他自己则在天津组织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然后再秘密运进冀中根据地。

美国一位到冀中抗日根据地考察过的外交官,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称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各种地雷可与美国相媲美,美国掌握的技术在晋察冀都已经有了。

叶企孙在筹资购买大量军需材料的同时,还四处筹款,支援根据地。像清华教职员公会建成成府小学后,剩有16000元基金,他拿到后,立即转交给了吕正操。

叶企孙甚至一度考虑过亲赴冀中,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后被劝阻方才作罢。他的学生回忆:“叶先生在天津从事那些活动所冒的风险,一定程度上说比去冀中的风险还大。先生虽有慎行、冷静、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品性,但在民族生死存亡、祖国需要忠勇之士的时候,他站出来了。”

叶企孙和熊大缜师生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感,共同书写了“地雷战”背后的动人故事。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