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画家 > 高小华
高小华

高小华(著名油画家)

高小华,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著名油画家。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震惊中外画坛,颠覆既往教化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1981年,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上世纪末,该画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个人资料

  • 中文名高小华
  • 国 籍中国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1955年
  • 职 业画家,教授
  •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 代表作品《为什么》、《赶火车》
  • 主要成就“超级绘画”领军者
  • 中国“伤痕美术”代表人物
  • 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高小华相关资讯

高小华详细介绍

  高小华的个人简介

  高小华,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1955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震惊中外画坛,颠覆既往教化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1981年,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上世纪末,该画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21世纪伊始,不断挑战自我与绘画极限,涉足“超级油画”;完成数幅震撼心魄的全景历史图卷;2016年,完成魔幻巨作《周易·占筮》,以视觉艺术诠释千年中华哲学思想。

  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和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

  高小华的艺术成就

  30多年的时光承载着中国大地的山川巨变飞驰而过,高小华却一直致力于传承、探索、丰富并深化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艺术语言,他以一系列触摸人性、直面现实的经典作品,行走在追忆历史与感悟现实的艺术之路上,其间他的人生与艺术生涯也经历了多次转型,而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经典视觉文献。

  上世纪末,高小华以青春的生命力、出众的才华及惊人的毅力与速度,在短短的三年学生时代,就创造了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传奇——1978年至1981年,连续完成三幅影响中国画坛、载入美术史册的作品:

  1.《为什么》揭露历史的伤痕

  油画《为什么》的创作灵感,无疑源于高小华自身的经历、困惑与思考,因此,从一开始他就用最普通的话语为题,借以表达当时亿万国人的共同心声。

  画中塑造出性格迥异的四个同代青年,生动深刻地撞击观众内心,彻底颠覆既往教化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从画面紧凑、俯视的构成关系,铅灰色调及笔触厚重的处理方式,无疑成功地造成观众视觉心理强烈的“压迫感”;四个人物的姿态、表情、服饰、道具及至周围的环境安排,都是围绕着主题思想刻意精心设计,其用心是在营造出一种悲剧性的气氛——这正是作者良苦所求的效果。在此没有随后在大陆艺坛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表现。那是典型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法,整个构思制作过程更似在做影视编导。

  高小华坦诚:我辈大陆油画家的起点,多是建立于源自欧洲,后被苏俄发扬光大的“现实主义”。以我当时所受到的影响(局限性),最着迷的是苏联现代派画家科尔热夫。他在《巴黎街头艺术家》、组画《前伏后继》、《母亲》等油画中,所表现出的卓越写实才能富有现代人的气质,那种粗犷笨拙的笔触,斑斓沉着的色彩及厚重丰实的肌理效果近乎浅浮雕,有一种粗糙的美感。此种油画技法,曾一度为后文革时代大陆画家短期效仿过(之前很长时期,大陆油画界普遍风行的是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和梅尔尼科夫画法——就是那种跳耀帅气的笔触和漂亮的银灰色调之画风)。最早见到仿效痕迹的是文革后(七七年)陈逸飞、魏景山合作的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站领南京总统府》及后来的《农机专家之死》(邵增虎)等作品。

  2.《我爱油田》再现悲情人生

  1979年,油画《我爱油田》与《为什么》同时入选全国美展、获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当时就轰动了美术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生,一举拿下全国美展两项大奖,史无前例!颇感惊喜的高小华说,油画《我爱油田》最初只是一件“课堂作业”——1978年冬,川美77级油画班去到川西南矿区体验生活。在那里,有不少的退伍老兵,当见到城里女大学生来油气井队时,都色迷迷的坐立不安。高小华当过兵,能理解那种心态,男人嘛!确实,伙子们体魄健壮精力旺盛,朴实憨厚且略带压抑性的羞色,令人同情。我们聊天:“为啥不找一个?”,“这里苦,哪个愿往这里嫁?”伙子们不好意思地回答,语气中含着自卑感。“前段时间我们队长的媳妇就跑了”,“为啥不追去?”,“追有啥用?还有舍不得离开,大家相处久了,有十多年,当兵那儿就在一起……”我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我明白,在这轻描淡写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难以名状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在那个全然不可宣泄自我意识的“集体主义”年代,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会出现“保尔柯察金式”的悲壮英雄(保氏是苏联“十月革命”时代中自我牺牲的典范);高小华说他本意并非要去歌功颂德,“然而,面对象那样愚朴憨实的人,以及在那个共处患难中的同命相连,所产生的关爱与友情,是难以无动于衷的”。于是高小华出自本能的同情与人道意义的感怀,再加上不可推卸的“课堂作业”,开始很努力认真地构思、创作这幅为人性礼赞的悲情油画。

  1979年,“文革”之后的首届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高小华的《为什么》《我爱油田》给观众带来震惊。被称之为“伤痕美术”的现象彻底凸现出来。

  3.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

  2008-2012年,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高小华平生遭遇的画幅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真正的“超级油画”工程。所谓全景画,就是以360度环绕、百米之长、数层楼高的巨大画作,再与前景的地面塑型相衔接,构成一道逼真而立体的视觉景观。

  全景画是一套“系统工程”,前期的每一步准备工作都关系到后期的成败;仅绘画部分的“工艺”就步骤严谨:首先是画布制作,数吨重的画布吊装起来的拉力是巨大的,中间哪怕出现任何小口,也会瞬间全部崩裂!所以对画布材料的要求很高,它必须是无接缝、多种优质强韧材料合股织成的整块画布。除了布料,织布机也是特殊的、超大的。织这块布用去两个月的时间、数十万的经费。然后是运输画布到现场,接下来就是悬挂画布,这是难度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巨大的画布,往哪儿挂?怎么挂?当然需要特殊的配套构件。

  “画架”是呈弧形的数百吨钢架与馆内建筑固为一体,还有牵挂画布的棕麻绳索、成千套固定画布的钢扣件,和两台数十吨重的升降机,都是特殊定制。悬挂画布的“现场”犹如巨大的造船厂,壮观又充满危险,令人揪心,稍有不慎就布毁人亡,前功尽弃!难怪当画布挂好的那一瞬,所有纠紧的心才松下来。随后是制作油画底子,一遍都不能少——这可是在一块1600平方米的巨大画布上做底子!

  整个百米画卷丰满且生动,千军万马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电影等视觉艺术不同的是,它必需在有限的“空间”将“无限”复杂的内容,合情合理的构思在一个画面里。而像这样奇思巧妙的构图在全景画历史中前所未!